绿光菠菜说丨张如苑: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绿色光年 2023-03-31T10:34:02+00:00第18期“菠菜说”,为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样一位菠菜,如何在绿光的感染下,从一个项目参与者到一个项目设计者的转变!
第18期“菠菜说”,为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样一位菠菜,如何在绿光的感染下,从一个项目参与者到一个项目设计者的转变!
参加COP26后进入新国立深造的她,把环境科学和ESG相结合,更有自信地走出职场新路!
# 前言 2020年7月,“花田守护人”计划得到苏州工业园区美颂花园党建为民服务项目的经费支持,由苏州绿色光年发起并执行。这一计划的落地,不仅为美颂花园的居民们提供了种菜种花的地方,而且还为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提供了经验交流和学习平台,同时,还在这个社区互动中打造了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基于社区的学习型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社区参与平台。 项目负责人、绿色光年副秘书长谢楠楠带领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大三的王瑶同学把项目一期过程中的经验整理出来,发表在2020年10月刊的《中华环境》上,以此分享给读者。 这是来自苏州市工业园区美颂花园社区“美颂花田”的主人们日常在一起讨论的声音。当你听到这些声音,你想到了什么?种花?种菜?那你就只答对了一半。因为这不是简单的种花种菜,而是居民们在共同参与环境教育的过程。 苏州工业园区美颂花园社区居住人群整体呈现出高学历、年轻化、国际化等特点,社区的基础建设更是呈现年轻态。在社区居委会及社会各界的共创下,营造出了“红色润土”、“橙色童趣”、“金色年华”、“绿色风尚”、“青色智享”、“蓝色奉献”、“紫色魅丽”幸福和谐文明的七彩社区。 不过,垃圾分类强制执行后,依然有很多社区居民看不到真正的意义在哪里。大家对分类的认识仍停留在“你要分”,因此,如何让居民在意识上转变为“我要分”,是每一个社区工作者共同的任务和使命。在社区进行环境营造,根本在于营造人,有人才能营造生活、营造文化、营造社区。营造社区应该成为“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将人经常性集中到课堂上来,让居民既可以在“做”中“学”,也可以受到阶段性成果的鼓舞而持续成长。 回到宏观上的社区环境,我们都知道现代社区对养老、育幼、扶残、儿童教育、青少年辅导、终身学习等方面有大量需求,对此,政府能做的就是“保底”,一碗水端平地保障最基本需求;进而,逐渐兴起的社会服务组织开始挥重要的作用,将那些被政府疏忽和遗漏的地方补上,但杯水车薪并不足以涵盖整个社区的需求。所以真正能够满足他们自身需求的源头还是在社区自身,最关心孩子的是父母,最关心老人的是儿女,如何让这些人走出家门,真正参与社区活动,共同关注社区的环境,便是社区环境营造的第一要务。 卢思岳把社区营造看作“齐家”和“治国”的桥梁。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区,再从社区到国家,这才是“平天下”。它意在培养社区公民,先从你自己的土地、周边开始,关注自己居住的社区和故乡,然后你才会去关心重大议题。因此,如何抓住社区居民在社区中共同的需求是社区环境营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让社区需求自己说话 社区营造的根本出发点是对居民需求的呼应,当一个社会组织或者一位极有社区营造经验的“大咖”进入某个社区开展工作时,最基本的是要发现社区问题所在、居民需求所在,根据问题、社区情况、居民需求点开展工作。当需求出现的时候,及时给予关注和满足是能够吸引更多人加入项目的动力。通过前期和美颂花园的社区领袖开展沟通交流之后,了解到有相当多的社区居民在家中喜欢种植一些花卉、盆栽,对其养护知识有很大需求,这便是创造邻里纽带的关键。 然而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挖掘这些变化着的需求,并让需求自己说话,需要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建立深厚的联结。随时根据组织团队中出现的变化做出应对,同时把这些需求定位成由居民们自己去捕捉,也就是从“我们让居民做”到“居民想要做”。社会组织进入社区的时候,在初期常常是以专家角色出现,所有的资源和问题都是这位“专家”来提供和解决,这个过程往往考验着专家角色的把控尺度,究竟应该将所有问题扼杀在摇篮里,还是亲自带领社区居民一路“过关斩将”,抑或是引导社区领袖带领居民“勇闯天涯”,这应该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美颂花田”的居民们在一次议事会上,提出了如何给花施肥和给蔬菜施无污染有机肥的问题。虽然我们曾经建议过落地堆肥桶,但是并没有立马摆在花田里,而是等居民自己发现需求,提出“自制肥料”的方法后,才最终落地公用堆肥桶。这就是“居民想要做”。 绿色光年、居委会和社区领袖一起讨论社区需求 通过深度参与凝聚共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花田作为一个公共空间,良好的运作离不开规则的制定。美颂花田的守护人围绕“花田命名”、“园长职责”、“园长助理”、“花箱认领机制”、“花箱转让机制”、“花箱养护机制”、“打卡机制”、“奖励机制”等八个方面,共同制定花田契约。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想法都被彼此看见。美颂花田的契约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共识”载体。当花田主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新发现花田地板“无人打扫”“水缸断水”等问题时,会内部孵化出“设置每周值日生”的解决方案。可见,只有真正投入才会去切实地关注,才会有花田主人翁的意识。社区是变化的,契约是变化的,不变的是居民归属社区的身份,以及对对承载共识的“花田”所倾注的注意力和时间。如何唤醒这份注意力,正是社区工作者发挥作用的关键。针对花田装饰设计,栅栏、契约牌、木门搭建,所有的建设都由花田的主人们共同参与。搭建木门的最后环节中,一颗钉子找不到了,找居委会、请物业……所有人各想其法解决问题,一下子团队凝聚力就被激发出来了。契约的共创开始让大家对花田拥有一份归属感,不少居民表示,“现在每天下班总会想着要过来看一下,就好像这里已经有了一份牵挂”。对于绿色光年带来的新型环保种植技术,“花田守护人”团队中的不少退休人士纷纷表示,“很愿意接触新知识,人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有二十九位花田主人!”说起美颂花田,园长沈瑞周的话语里透露着喜悦。他深感这次活动对自己、对团队、对小区都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了一方花香,就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沈瑞周每天上午都会来到花田,查看花朵长势,土壤湿度,即便是节假日里也不想“缺席”。“像是回到了五十年前在乡下的日子,已经吃了三批自己种的大蒜。”沈园长的话语里满是欣喜。 环境教育的实践场所 自全国开始强制实行垃圾分类之后,社区里的每一处角落都是和垃圾分类有关的崭新有趣的标语。但回归到社区居民的身上,更重要的是创造机会让居民们真正认识到垃圾分类的价值。例如,居民参加如何堆肥的课程,并亲自把不要的菜叶、果皮等厨余垃圾投到堆肥桶内,用自产的肥料为花卉和蔬菜施肥,这种循环之中便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花田主人之一王维在分享中谈到,在“花田守护人”计划中,孩子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体验。“孩子们会有意识地去关注身边的大自然,有意识地把家里的果皮收集起来,用于堆肥。”孩子们十分享受种花的过程,“有时候一天要跑下楼去看个两三次”。下雨了,花儿会不会喝水太多;天晴时,花儿会不会渴……“花田守护人”伴着花儿生长的节奏一起跳动。 将垃圾分类从“你要分”变成“我要分” 截至10月底,“花田守护人”计划已经开展了两个月,有99%的花田主人都认为这个计划让自己和家人对垃圾分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在实践上有了更强的行动力,大家主动要求在家里将厨余垃圾进行分类带到花田用作堆肥。此外,“花田守护人”计划也激发了花田主人们对社会事务的热情,80%以上的花田主人希望可以继续参与更多的活动。 社区环境营造以“造人”为目标,以“造社区环境”为手段,在由下而上的传递过程中,社区干部和外部组织的最佳战斗位置在社区居民的前方半步,不能只顾冲锋陷阵,让居民遥遥落在百丈之外。社区环境营造既是“for the community”,也是“by the community”,更是“of the community”。 垃圾分类的践行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持久战中,最重要的是不断挖掘垃圾分类与社区居民需求切入点,并凸显垃圾分类对居民的意义。让垃圾分类从“你要分”变为“我要分”。 花田主人们一起在花田的合影 最后,借用自然保护界的灵魂人物David Attenborough爵士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故事:按照你需要的方式去生活,只是不要浪费。关照自然、自然中的动物,还有植物。这是我们的星球,但同时也是它们的星球。请不要浪费。 作者丨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光年科普服务中心副秘书长谢楠楠、中国矿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王瑶 [...]
“中国生态实践项目 (China Eco-Apprenticeship Program, CEAP) ”由绿色光年发起组织,旨在通过在真实的可持续商业案例实践,为中外大学生及优秀高中生提供实战性强、在中外知名导师辅导下,重点培养致力于可持续未来的青年领导力的培训项目。
2017年暑假,绿色光年第一次用跨学科社会化学习PBL的方式设计了一个连续六天的逛菜场活动。在菜市场,可以观察到跟食物生产有关的经济规律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和行为,也能看到一座城市最具烟火味的生活现场。迄今为止,“跟着剑桥硕士逛菜场”项目已经在上海、苏州两地成功举办了五季。作为一个适合9-14岁青少年的跨学科PBL社会调研项目,四季逛菜场总共产出了41篇学员习作,总阅读数1.8万人次。
绿光研究社主要以跟各类中小学合作为主,形式是在学校管理层支持下在校园内部成立“xxx小学校小小研究院”等兴趣社团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报名与老师推荐选拔出一些对科学研究活动感兴趣的同学,用一学期的时间完成一个科研课题的产出。目前绿光已在上海市进才中学、上海市新港中学、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等多所中小学开展了类似的项目,辅导的很多课题成功在各类市级、国家级、国际级比赛中获得奖项。我们希望此类项目的实施能培养更多关注现实问题、并能用实际行动回应社会问题的青少年,培养他们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